花园粑粑

微博@白鹤汀_

十一一天下来的有感而发


这一天下来走了两万多步,中间还下了两次大雨,身上的汗浸湿了衣衫又干透,很累。


可是在九十多年前的今天,他们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行程,不会比这个少,只会更多。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从各自的住处赶到办公机关,一天只吃两顿饭,更有甚者通宵达旦,在办公室一呆就是一晚上。


那间没有开放的小白楼,是当时的驻粤机关,辖区包括今天的广东、广西、香港、福建。在里面办公不仅仅只是每天在小楼上坐而论道。


农委的要时常到广州以外的农村了解农民的情况,还要经常到一条街外的农讲所授课。


工会的要深入各大产业工厂和街头巷尾,和产业工人、人力车夫交流,甚至要和他们一起干活,力求做到切身体会。


妇委的要走到广大妇女中间去,将她们从愚昧中解脱出来,做活、授课,当然也不在话下。


j委的要殚精竭虑地建设自己的武装力量,更要时刻留心“友党”的动向。


还有鲁迅纪念馆,是当时的中山大学,他们要策动里面的学生加入革命浪潮,要联络里面的老师,诸如鲁迅、郭沫若等,争取更多支持。


虽然在馆中我所见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年,可是这其中的波澜壮阔,用言语是难以形容的。


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下午的两处地点,鲁迅纪念馆和春园。比起简单的陈列,这种复原场景的模式或许更能让我沉浸其中,更富有历史的厚重感。想象一下,九十多年前,那群人踏过我脚下踩着的这片地板,坐在我面前的椅子上,争论着生死存亡的问题,起草了惊天动地的决议,一个个足以载入史册的转折在此诞生。他们,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却极度充盈,虽然有些人出身富裕却甘愿抛弃一切。走出舒适圈是很难的事情,可是有些人就这么做了。


展厅里还展示了参与三大的代表信息,他们大多都是二三十岁,青春正好的年纪,已经担负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。百年以来,民族挣脱黑暗向前进的历史,一直是由年轻人书写的。那时候更苦更难,更危险,但没有人怀疑过自己的理想,而是将所有的精力倾注于伟大事业上。他们奋斗时年轻,离开时依然年轻,永远年轻。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优秀,那么有才华,如果不牺牲,都是能挑大梁的人才。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。


而鲁迅的纪念馆,因为建党百年和鲁迅先生140周年诞辰的缘故,展出的资料更为丰富。鲁迅的文章从小到大学了太多,可要真正读懂他用心良苦,并不那么容易。当我站在展厅里,看到《记念刘和珍君》,看到左联五烈士,看到他和陈独秀、李大钊、毛泽东等人的交集之后,心中惟余震撼。他不像陈仲甫十九岁就从事反封建活动,不像李守常二十几岁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。他已经徘徊了很久,先是弃医从文,后又参与新文化运动,他的真理虽然来得不算早,但他抓住了,并且将真理贯彻到底。此后短短的十来年,也是他生命最后的十来年,他坚定地选择了红色,为民族和国家燃烧了最后的光芒。那个年代,人生有那样多条路,救国有那样多条路,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,能做出选择已是不易,能够认定一条路而至死初心不改,更加不易。鲁迅先生做到了,名垂青史,百世流芳。


在一个大白天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路的年代,在民众麻木愚昧,无知落后的年代,想要觉醒,想要改变,真的太难了。能从一而终将这份激情贯彻到底,能无比幸运地存活到黎明到来的那一天,也太难了。守常,仲甫,张太雷,蔡和森,向警予,甚至是鲁迅,他们都没有看到。最终得以见证不朽事业的人,毋宁说,都是历史的幸存者。


站在一块展板前,上面是历次大会召开时全国党员的人数,小朋友问我,为什么五大时和六大时的人数相比,少了一万多人。我向他说明了相关的历史事件,讲完后,我用手指指着当今九千多万党员的人数,告诉他:


但凡杀不死你的,必将使你更加强大。


从红楼到红船,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一百年的征程,走到今天,依旧是风华正茂。我们的国家,依旧是五岳向上,大河滚滚东流,民众的意志永远向前。


今天的老城区,骑楼依旧盘踞公路两侧,东山小洋房也大都被修葺一新,绿树成荫,来往车流游人如织,祥和宁静又不失繁华。没有人记得这些跨越百年的老建筑曾经见证过怎样的腥风血雨,也没有人会知道曾经这座城市是如何千疮百孔。就像每一个故事都会结束,留给后来人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和永远燃烧的青春理想。



——记于2021.10.01

评论(10)

热度(169)

  1. 共10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